[經歷分享/報告]
隧巴108線開辦三十週年 -- 細說從頭 (長文)
[複製鏈接]
|
引言
今天(12月7日)是隧巴108線開辦三十週年的日子. 適逢其而立之年, 本人欲藉此機會分享一下這條頗為獨特的隧巴線過去三十年的發展, 作一個回顧.
簡介
本線於1981年12月7日開辦,往返馬頭圍邨及寶馬山道,是九巴獨家經營的過海線,經土瓜灣、紅磡、紅隧、銅鑼灣、大坑道及勵德邨。這條線一開辦時已由九巴獨家經營,這在當時來說,是過海巴士線的先河,到目前為止本線依然是紅隧唯一日間常規的獨營過海路線。有關這條線獨營的原因,有傳是因為當年政府向中巴同九巴提議開辦108來疏導116的龐大客量,但中巴不同意這條線的走法,認為無利可圖,但向當局提議開辦另一些路線來輔助116的時候又受到當局反對,結果拒絕跟隨政府開辦這條線,令當局最後決定交比九巴全權打理,造成了今日獨營的局面。
1994年10月,本線已經全線轉為空調巴士服務,當時來說是較少有的全空調過海路線。當年本線全線空調化的時候,有不少人質疑以這條線較遜色的客量,為 何可以較其他過海線優先空調化,有傳是當年中巴有意向九巴提出加入經營本線,但九巴拒絕,所以將本線全面空調化,令到當時空調巴士缺乏的中巴卻步,當然這個說法到現在都無法被證實。
本線在開線時只提供平日早上至到傍晚的服務,而假日的頭班車更要等到早上9時許才開出,直到1997年3月,因應寶馬山居民及樹仁學院學生等需求,才將平日晚上由寶馬山開的尾班車由7時30分延遲到9時30分開出,但假日的服務時間到現在都未延長過。
本線多年來的其中一個主要功用是輔助116往返土瓜灣、紅磡、紅隧和銅鑼灣的乘客,客源主要集中在土瓜灣、紅磡和海隧口往來銅鑼灣的乘客,而來往寶馬山同 大坑的乘客量就相對較少,主要是東半山上的中小學校師生,和樹仁大學的學生,而該區的居民大多都自備橋車,而且又有小巴接駁銅鑼灣和天后港鐵站,所以本線 在港島東半山的客量一直都不多。鑑於入夜後港島東半山的乘客需求太少,與及銅鑼灣有116號線來往土瓜灣一帶,所以本線多年來晚上皆早收,而日間除繁忙時 間外,不少往返銅鑼灣的乘客都會改搭班次較為頻密的116而唔會專程等侯本線,故客量一直都是一般,而90年代本線早上繁忙時間有一些以銅鑼灣邊寧頓街為 終點站的特別車來疏導乘客,用以中巴時段班次較不穩的116競爭,但隨著新巴在1998年接手116,令116早上繁忙時間的班次大增,這類特別車已在 2000年代初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本線的行車里數乃日間常規過海線之中最短的,全長只有十點一公里,但是它的全程收費卻收取 $9.7,所以是現時繼301線後,每公里平均收費最高的過海路線。
另外,雖然108名義上不是一條循環線,但是有不少乘客覺得本線的運作模式似一條循環線,因為寶馬山道由開線至今都無駐站站長,除非有督察當值,車長都不 需要落車簽到,而這條線的行車時間又經常因為紅隧和銅鑼灣塞車而延誤,所以本線的車上到寶馬山道總站經常都是即捕即解,令寶馬山道像一個循環點,所以本線比乘客的印象就像一條循環線。
路線及服務時間變更
1981年12月7日開線,來往九龍城(盛德街)及寶馬山。
往寶馬山經:盛德街>馬頭角道>馬頭涌道>馬頭圍道>漆咸道>康莊道>紅磡海底隧道>堅拿道天橋>堅拿道東>禮頓道>邊寧頓街>怡和街>高士威道>銅鑼灣道>摩頓 台>大坑道>勵德村道>怡景道>雲景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
往盛德街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勵德村道>大坑道>銅鑼灣道>高士威道>怡和街>軒尼詩道>堅拿道巴士專線>堅拿道西>堅拿道東>天橋>紅磡海底隧道>康莊道>漆咸道>馬頭圍道> 馬頭涌道>富寧街>盛德街
服務時間及班次如下:
平日(星期一至六)
盛德街開 班次
06:30-10:00 15
10:00-12:40 20
12:40-18:50 15
寶馬山開 班次
7:10-10:40 15
10:40-13:20 20
13:20-19:30 15
假日
盛德街開 班次
09:15-10:00 15
10:00-12:40 20
12:40-18:50 15
寶馬山開 班次
09:55-10:40 15
10:40-13:20 20
13:20-19:30 15
1982年9月11日起,本線總站由盛德街三達苑門外搬往對面馬路 (夜合樓對開休憩用地外)。
行車路線更改至如下:
往寶馬山
盛德街>富寧街>馬頭涌道>馬頭圍道>原線
往盛德街
原線>馬頭圍道>馬頭涌道>馬頭角道>盛德街
1983年10月24日,往盛德街方向,抵達大坑道後,改經大坑道天橋,銅鑼灣道及摩頓台返回原線
1986年5月11日,寶馬山總站由賽西湖公園外遷往校園徑外,往寶馬山方向抵達雲景道後,改經雲景道北行及寶馬山道
1987年9月13日,往寶馬山方向,出紅隧後改經告士打道東行>天橋>告士打道西行>波斯富街>禮頓道>原線
1993年11月10日,增設空調巴士服務,加入3部ADS (Dennis Dragon 9.9m) 空調巴士。
1994年10月1日,本線全線改為空調巴士服務。
1997年3月16日,本線延長平日服務時間,盛德街頭班車由06:30提早至06:20,而尾班車則由18:50延遲至20:45;寶馬山頭班車由07:10提早至07:00,而尾班車則由19:30延遲至21:30。
服務時間及班次如下:
平日(星期一至六)
盛德街開 班次
06:20-10:00 15
10:00-12:40 20
12:40-20:45 15
寶馬山開 班次
7:10-10:40 15
10:40-13:20 20
13:20-21:30 15
假日
盛德街開 班次
09:15-11:30 15
11:30-14:10 20
14:10-18:10 15
18:10-18:50 20
寶馬山開 班次
09:55-12:10 15
12:10-14:50 20
14:50-18:50 15
18:50-19:30 20
1999年2月22日,本線加密平日班次,繁忙時段平均班次增至每12-13分一班。
服務時間及班次如下:
平日(星期一至六)
盛德街開 班次
06:20-09:45 12 / 13
09:45-12:45 15 / 20
12:45-20:15 12 / 13
20:15-20:45 15
寶馬山開 班次
7:10-10:25 12 / 13
10:25-13:25 15 / 20
13:25-20:15 12 / 13
20:15-21:30 15
假日
盛德街開 班次
09:15-11:30 15
11:30-14:10 20
14:10-18:10 15
18:10-18:50 20
寶馬山開 班次
09:55-12:10 15
12:10-14:50 20
14:50-18:50 15
18:50-19:30 20
2000年2月19日,本線全面轉為低地台服務,全線掛牌車轉為7輛ATS。
2008年3月21日,因應政府收回啟德廠,本線之派更及派車正式改由荔枝角廠負責。
路線及站位改動:
2000年末, 往盛德街方向, 抵堅拿道巴士專線後, 永久改用霎西街對開之弧位轉上堅拿道西天橋.
2003年中, 往盛德街方向加停勵德邨邨榮樓分站.
2004年中, 「摩頓台」分站由高士威道灣景樓外遷往摩頓台門牌29號對開.
(下文續)
[ 本帖最後由 KZ5600 於 2011-12-7 00:44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承上文)
車務歷史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6C線早上繁忙時間有字軌調走本線短途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邊寧頓街.6C線未有空調字軌時用車為非空調巴士,加入空調字軌後改由空調字軌負責.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08線部份字軌在108線服務時間過後需調走26線.
90年代初,本線之派更廠由觀塘廠改為九龍灣廠.
90年代初至未全空調時,本線有字軌需於下午繁忙時間先調走本線由九龍城往銅鑼灣之短途特別班,到站後私往摩頓台小休,待夠鐘後私銅鑼灣怡和街調走116線短途特別班往慈雲山北
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5號線早上繁忙時間有空調字軌調走本線短途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邊寧頓街.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113線下午繁忙時間有字軌調走本線短途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邊寧頓街,後再調走怡和街往九龍城之短途特別班.
90年代中起,11線之S30字軌早上繁忙時間須調走本線短途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邊寧頓街,後再調走怡和街往九龍城之短途特別班,1997-2002年間星期一至六早上於盛德街開約08:10.直至2002年左右,本安排予以取消.
1993年11月10日,因應本線引入空調巴士服務,加入C108: 30、31及32字軌,取消108: 04、05及06字軌.當時日間大部份時間之車序為 01>30>02>31>03>32
1994年10月1日,因應本線取消非空調巴士服務,取消C108: 30、31及32字軌,由C108: 04、05及06字軌取代.
1997年3月16日,因應本線延長服務時間,加入05夜及06夜兩個車長工作崗位.
1999年2月22日,因應本線加密班次,加入07字軌,只設早更,假日收車.
2000年代初起,本線更改輪字軌及接車安排,各掛牌車長不再有其固定掛牌車.
2000年10月起,本線之01、02、05、06及07字軌改泊啟德廠.
2001年3月10日,本線字軌首次出現採用電子路線顯示牌之巴士 (JY6520, JY7636), 同時亦是本線首航之ASV.
2001年起,因應延長工時增加補水,C108-05,06及07字軌在108線服務時間過後需調走98D線一單往坑口北.
2001年7月起,部份派出行走本線之金巴電子顯示牌出現“九龍城盛德街”或“九龍城<轉頁>(盛德街)”字樣.
2001年8月起,本線掛牌車開始沿用“九龍城(盛德街)”字樣的地點牌,棄用“九龍城”膠牌.
2002年起,C108-06做108後改為調走215X線一單往廣田村(九地開約21:45),C108-07改為調走13X線一單往寶達(尖東開約22:00).
2004年,九巴內部第一次計劃安排本線轉交荔枝角廠派更,並收集掛牌車長意願,結果告吹.
2006年5月,九巴內部第二次計劃安排本線轉交荔枝角廠派更,並收集掛牌車長意願,結果再次告吹.
2006年8月16日起,新增C7-38臨時調走本線短程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道,首日用車為KE8135,盛德街開出時間為08:20.
2006年8月27日起,C7-38取消調走本線,其位置由C110-02取締;C110-02新增調走本線一轉,盛德街開08:20,寶馬山開09:05.首日用車為KD2947.
2007年11月起,C110-02加走本線一單,廠出直接私牌寶馬山載,07:35由寶馬山開出,星期一至五抵達九龍城後改開08:18,星期六則改開08:21.
2008年2月,九巴內部第三次計劃安排本線轉交荔枝角廠派更,並收集掛牌車長意願,結果於同年3月21日正式實行;同時05、06及07字軌晚上調走98D、215X及13X之安排取消.
2008年4月1日起,本線增加06字軌夜更崗位,更改接車安排,全線字軌收工後改泊維港灣巴士總站過夜;另假日行車時間表亦作出調整,但官方班次表並未作出修改.
修改後之實際假日班次表
假日
盛德街開 班次
09:15-12:30 15
12:30-15:10 20
15:10-18:10 15
18:10-18:50 20
寶馬山開 班次
09:55-13:10 15
13:10-15:50 20
15:50-18:50 15
18:50-19:30 20
2009年9月18日起,全線字軌收工後改泊月輪廠過夜.
2010年11月15日起,本線之行車時間表作大幅修改,更改接車安排,部份時段之班次亦被調整.
修改後之實際平日班次表:
平日(星期一至六)
盛德街開 班次
06:20-09:45 12 / 13
09:45-12:00 15 / 20
12:00-18:02 12 / 13
18:02-20:45 15 - 17
寶馬山開 班次
7:10-10:25 12 / 13
10:25-12:40 15 / 20
12:40-18:47 12 / 13
18:47-20:45 16 / 17
20:45-21:30 15
2011年11月14日起,本線之行車時間表作大幅修改,加一特別車字軌,削一正字軌,所有正字軌車長更份轉為一更車,大部份時段之班次亦被調整.
修改後之實際平日班次表:
平日(星期一至六)
盛德街開 班次
06:20-07:50 15
07:50-09:10 13-15
09:10-12:05 20
12:05-18:05 15
18:05-20:45 20
寶馬山開 班次
7:10-9:40 13-17
9:40-12:20 20
12:20-19:10 15 / 20
19:10-21:30 20
掛牌車演變
有記錄以來之掛牌車 (應為開線時之掛牌車)
N264 CP3612
N265 CP3827
N266 CP3161
N274 CP8108
N283 CR2406
N298 CR4022
1983-9/1983-10
更換掛牌車
以下車輛上牌
BL10 CZ9123
BL11 CZ9564
BL12 CZ9667
BL13 CZ9917
BL14 DA110
BL15 DA144
1985-8/1985-9
更換掛牌車
BL11 CZ9564 -> BL94 DG660
1993-11-10
更換掛牌車
加入空調巴士
以下車輛上牌
ADS21 FT9054
ADS22 FT9056
ADS29 FU4387
(甩牌車為 CZ9123 / DA110 / DG660)
1994-10-1
更換掛牌車
全線轉為空調巴士
新掛牌名單如下
ADS9 FT1039
ADS12 FT3339
ADS14 FT4173
ADS21 FT9054
ADS22 FT9056
ADS29 FU4387
(甩牌車為 CZ9667 / CZ9917 / DA144)
1999-2-22
加密班次
新增一輛掛牌車
以下車輛上牌
ADS149 GZ6177
2000-2-19
更換掛牌車
ADS14 FT4173 -> ATS19 JK1216
ADS21 FT9054 -> ATS20 JK1534
ADS22 FT9056 -> ATS21 JK1725
ADS29 FU4387 -> ATS22 JK1805
ADS149 GZ6177 -> ATS23 JK2026
ADS9 FT1039 -> ATS24 JK2071
ADS12 FT3339 -> ATS25 JK2480
2008-4-8
更換掛牌車
ATS21 JK1725 -> ATS148 KU5548
ATS24 JK2071 -> ATS133 KR2110
ATS25 JK2480 -> ATS134 KR2278
2008-4-12
更換掛牌車
ATS19 JK1216 -> ATS127 KP3011
ATS20 JK1534 -> ATS128 KP3369
ATS22 JK1805 -> ATS149 KU5917
ATS23 JK2026 -> ATS150 KU6028
2008-4-28
更換掛牌車
ATS128 KP3369 -> ATS125 KP2709
本線掛牌車上全車身廣告記錄
CZ9123: MILD SEVEN
CZ9564: 加德士
CZ9667: MILD SEVEN
CZ9917: MILD SEVEN
DA110: MILD SEVEN
DA144: 亞洲捷運
DG660: 電影《疆屍先生》/ MILD SEVEN
FT9056:
1995-1997: COMPAQ
6/1997 – 1998: 韓國農業會社
FU4387:
1996-1997:海濤居
FT1039:
1/12/1997 – 1998: 南華早報
GZ6177:
22/2/1999(上牌日)- 12/1999: CLARKS
JK2480:
4/2000 –2000年末: SONY – VAIO
2000年末 – 9/2002: SONY – 數碼唯美世界
9/2002 – 12/2002: 港龍航空
12/2002 – 2003年末: OSIM i-Medic
多謝各位耐心閱讀, 歡迎討論 ; 以上資料雖已力求準確, 並不代表完全準確, 如閣下因使用以上資料導致閣下招致任何損失, 本人恕不負責. 如需借用以上資料, 請知會本人, 謝謝.
參考資料:
容生《二十世紀巴士路線發展史: 渡海,機場與離島篇》(2010)
[ 本帖最後由 KZ5600 於 2011-12-7 00:52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原帖由 KZ5600 於 2011-12-7 00:31 發表 
(承上文)
車務歷史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6C線早上繁忙時間有字軌調走本線短途特別班由九龍城往銅鑼灣邊寧頓街.6C線未有空調字軌時用車為非空調巴士,加入空調字軌後改由空調字軌負責.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08線部份字軌在108線服 ...
好詳細
以前成日搭由細搭到大
而家少搭左
唔怪得成日覺得好唔準時
原來時間表偷偷地改左
[ 本帖最後由 ksmbh 於 2011-12-7 00:45 編輯 ] |
|
|
|
|
.
↓ 摘 自 1981 年 華 僑 日 報

108 是繼 103 及 200 後
第 三 條 九 巴 獨 營 既 過 海 隧 巴 路 線
.
[ 本帖最後由 n281 於 2011-12-7 00:53 編輯 ] |
|
|
|
|
當年短龍只有30部,咁新加的ADS9,12及14掛108前,之前掛邊條線?還是一早預留3部短龍俾108? |
|
|
|
|
原帖由 HR9710+KU1391 於 2011-12-7 01:03 發表 
當年短龍只有30部,咁新加的ADS9,12及14掛108前,之前掛邊條線?還是一早預留3部短龍俾108?
ADS9當年落地係16掛牌.12同14就唔清楚.
其實1993年九巴應該無另外預留3部ADS比108全冷,只係預留左22,24同29比108.
[ 本帖最後由 KZ5600 於 2011-12-7 01:49 編輯 ] |
|
|
|
|
原帖由 n281 於 2011-12-7 00:45 發表 
.
↓ 摘 自 1981 年 華 僑 日 報

108 是繼 103 及 200 後
第 三 條 九 巴 獨 營 既 過 海 隧 巴 路 線
.
103? 是603對嗎?
如果103是九巴獨營,根本當年不會存在要兩間公司聯營過海線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到今天也解決不到的過海線有車唔載客既問題. |
|
屎巴特色: 亂PLAN線,燒銀紙,趕乘客,保冗員,乞政府,屈特工
|
|
|
原帖由 FBI2 於 2011-12-7 09:20 發表 
103? 是603對嗎?
如果103是九巴獨營,根本當年不會存在要兩間公司聯營過海線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到今天也解決不到的過海線有車唔載客既問題.
容兄應該沒有說錯,據巴士大典的資料:
.1972年8月5日:此線配合紅磡海底隧道通車而投入服務,初時來往橫頭磡及蒲飛路。因當時中巴車輛不足,故由九巴獨營。
.1972年9月1日:中巴加入經營此線。 |
|
喵...
|
|
|
原帖由 hkaiw 於 2011-12-7 09:43 發表 
容兄應該沒有說錯,據巴士大典的資料:
其實當年過海線聯營係一個大錯誤,如果當年輪流開辦,例如101由九巴獨營,102由中巴獨營,在車隊調配上也靈活很多,減少而家聯營過海線私牌情況高的問題. |
|
屎巴特色: 亂PLAN線,燒銀紙,趕乘客,保冗員,乞政府,屈特工
|
|
|
原帖由 hkaiw 於 2011-12-7 09:43 發表 
容兄應該沒有說錯,據巴士大典的資料:
補充: 有傳103因要途經狹窄的堅道及般咸道, 往九龍方向更會途經中環藝穗會的髮夾彎, 故派出短車行走, 但中巴在海底隧道通車時, 車輛數目只是剛剛好, 新車未及時運抵, 所以103初時只由九巴派出丹拿F型巴士行走.
中巴在隧巴開辦後, 車隊數目與九巴相形見拙, 故在70年代, 中巴除了將Guy Arab V巴士改雙層, 還不斷在英國尋求全新或者二手車源:
當年引入新車計有(投入服務年份):
LF(Dalmier/Leyland Fleetline long wheelbase)(1973年起)
AV(Alisa B55)(1975-1978引入, 共八部, 1983年起陸續因火警退役, 直至1991年剩下AV1及AV2完整退出)
MS(MCW-Scania Metropolitan)(1975引入, 共兩部, 1987及1989年退役)
MC(MCW Metrobus 9.7m)(1978)
MB(MCW Metrobus 11.45m)(1978-1979)
LV(Leyland Victory II)(1980-1982, 代替二手PD)
DS(Dennis Jubliant)(1980-1981, 代替二手PD)
SF(Leyland Fleetline standard wheelbase)(1972, 1980-1981, 代替部份LX/LW)
APD(Ashok Leyland Titan PD3/5, Made in India)(1974年引入, 只有一部, 1986年退役)
SM(Seddon Pennine Midi-bus)(1975年引入, 只有一部, 1986年售予雅高, 現時於古洞一車場作貨倉)
AM(Albion Viking EVK55 Midi-bus)(1975年引入, 只有一部, 1993年退役, 同年售予必達巴士, 1998年必達倒閉拆毀)
而因為新車到港需時, 故70年代初期以解決燃眉之急而引入的二手車則有:
PD(Leyland Titan PD3/5)(1972年引入, 1979-1981年退役, 有數部曾翻新改裝復出, 並以PD5xx出現, 直至1991年完全退役)
XA(Leyland Atlantean PDR1/1 ex London Transport)(1972-1973年引入, 1980-1981年退役, 當中XA4曾被售出並由城巴管理, 但最後亦拆毀, XA48曾改用吉拿6LX引擎, 於1982年退役, 而XA這個編號本身由倫敦沿用, 中巴全數購入時並沒有更改其車隊編號, 換言之, 倫敦的XA1便是中巴的XA1)
LA(Leyland Atlantean PDR1/1 with Lowbridge bodywork)(1972年引入, 1980年退役)
HA(Leyland Atlantean PDR1/1 with Highbridge bodywork)(1972年引入, 只有三部, 1980年退役).
可以想像到, 如果中巴當年經營108, 派出的只有LF/SF, SF只有30部, 上寶馬山根本是將中巴的缺點顯露出來(後來九巴都好似用左全冷呢一招阻止中巴加入108). |
|
喺總站尾拉500鏡影總站頭的巴士係咩玩法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