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咁的,話說有日去運輸署申請文件時,夾錯咗一些資料給我。
今天細閱一堆文件時,發現一份北區重組運輸署發出的文件,發出生效日期為1974年6月24日,但溯古尋源後最終於1975年2月15日實施。
當中比較特別的重點如下:
1. 1973年7月16日官方不是稱為大重組(re-organization),而是稱為大型擴張計劃(major expansion scheme);
2. 80 沙頭角至鹿頸 - 最少時,平日全日客量為18人,假日為910人;運輸署建議將開辧了只有7個月的假日線85延長至沙頭角,結果沒有實行。
3. 73 一年內每日客量由609人急升至2,947人,當時73全程劃一四毫,但紅小價錢由三毫至五毫不等,而運輸署認為一開始取消了聯和墟的分段將乘客斷送給小巴,運輸署建議重設聯和墟分段點。
4. 76 為全北區客量最高的路線,比70多出20%,但盈利水平卻不及70和客量排第三的77。有見及此,運輸署向76開刀減班,與77製造聯合班次以避免拖卡。10:7的用車分佈改為8:8,成功減一部車;
5. 78 和 81(上水—沙頭角)及(聯和墟—鹿頸),前者縮短至聯和墟原因,為要與81實施聯合班次,免得78太密而81太疏影響81營運表現。加上計劃將上水和聯和墟成為北區鄉郊交通樞紐,兩個地方要有巴士總站的規格;
6. 北區其實有9條路線,82號(上水經蓮麻坑路路往打鼓嶺)是被遺忘。運輸署報告指,82是(operate the new service)由文錦渡至聯和墟,82被遺忘的程度,1974年10月23日開辦82A清明特別車由上水至新屋嶺,SoS竟然係注明條線係82。
歡迎討論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七擒孟獲尚知廉恥,但某相....
|
|
|
本帖最後由 kitarolo 於 2023-2-1 12:30 編輯
根據以往居住於該處附近的居民
口述,白牌車(後來規範成小巴/鄉村車)
一度相當活躍,可能是平日鹿頸巴士乘客
如此稀少的成因之一。 |
|
|
|
|
如果上水經蓮蔴坑路往打鼓嶺巴士線最終成功開辦,蓮塘口岸開通一定大賺 |
|
|
|
|
2. 85(大埔火車站至鹿頸)係74年10月開辦, 開辦7個月後即係75年4月, 當時80已經取消了. 時間上有點奇怪
另外, 因為文中有提81(聯和墟至鹿頸), 我假設文中所提的80客量應該係81開辦後調查.
問題係, 80在81開辦後, 每日只對開8班車, 假設當時每架亞比安13型巴士頂閘載50人, 來回全日都只係載800人, 文中所述的假日910人都只係最少?
5. 78和81美其名為提供聯合班次, 但實質上係兩條線都減班減車, 結果咪唔夠載, 倒客俾紅小......
6. 82在1975年被當作新線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係佢將舊82和新82當作兩條獨立線, 例如在1965年6月1日, 九巴通告都係話舊5B(尖沙咀碼頭至九龍城碼頭)取消, 開辦新5B(紅磡碼頭至觀塘碼頭). 第二個可能就係82在1974年已無聲無色地消失..... |
|
|
|
|
其實85延長去沙頭角作用有限
嗰時大埔人同大尾篤人去沙頭角坐鄉村車仲方便
|
|
|
|
|
本帖最後由 KC3555 於 2023-2-1 13:09 編輯
kiwai 發表於 2023-2-1 08:59
2. 85(大埔火車站至鹿頸)係74年10月開辦, 開辦7個月後即係75年4月, 當時80已經取消了. 時間上有點奇怪
另 ...
首先係,我記錯咗85係1973年11月開辦。所以7個月係我加落去。
而確實呢封文件似封公告多過計劃書,反而係諗緊點解公告咗咁耐到7個半月後先執行。
因為聯和墟總站配套未完成?
因為居民反對?(但當年唔會因為反對而延誤執行嘅歌仔)
因為要等76客量削減?話哂76客量高企但要減兩部單層車,趕客過去77,處理沿線居民上唔到車都係問題。
而成份報告只係有提新界東北只有8條路線50部巴士營運,70, 73, 76, 77, 78, 79, 80同81。有埋用車數量,平均客量數據,同回報率等。獨沒有提82。82則是73年11月開辦,可能因此沒有任何數據資料。反而85連線都未開(還4個月才開線)就建議延長至沙頭角,更是匪夷所思。
80號 910人係最多的一天。平均每天為228人。
而文章中敍述即將會刑事規管超載行為,所以超載本身都是習以為常。
|
|
|
|
|
巴士開成30 /60 白牌車夠客就走
村民自然識揀
|
|
坦克王EH 9697
|
|
|
去到70年代, 巴士主要競爭對手已變成紅小及鄉村車
白牌只係佔好少數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